北京,2025年4月19日——今天,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(亦庄)正式开赛,标志着机器人技术与体育竞技的创新融合迈出历史性一步。

本次赛事吸引了近20支来自全球的人形机器人赛队,与人类选手同场竞技,共同挑战21.0975公里的半程马拉松赛道。“天工”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优异成绩率先冲线,夺得冠军,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。

images.png

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由北京市体育局、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及北京经开区管委会联合主办,主题为“亦马当先,智领未来”。

机器人与人类选手在同一时间鸣枪起跑,但为确保安全,机器人拥有独立赛道。

比赛规则允许机器人更换电池或以接力形式参赛,完赛时间与更换次数综合计分,每次更换机器人罚时10分钟,关门时间约为3小时30分钟。

本次赛事不仅是竞技盛会,更是人形机器人技术的“压力测试”。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全表示:“人形机器人参加马拉松是对其续航、运动控制和环境适应能力的顶级考验,旨在展示技术成果,激发创新,推动应用场景拓展。”

比赛于4月19日上午7点30分开跑,吸引了3万多名人类选手和众多机器人赛队参与。来自中国的“天工”机器人(天工Ultra版本,身高约1.8米)以其优化的步幅设计、风冷散热技术和减重结构,在比赛中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与耐力,最终以2小时40分42秒完赛,摘得桂冠。

尽管机器人表现出色,但在长距离比赛中仍未超越人类选手,显示出技术上的差距。

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面临三大技术难题:稳定性、可靠性和续航能力。参赛企业负责人表示,比赛不仅验证了技术成熟度,还推动了行业标准的建立。这些突破将助力人形机器人在灾害救援、工业巡检、养老陪护等领域的应用,甚至可能成为专业跑者的陪练伙伴。

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俞祝良认为:“机器人马拉松是提升运动能力研发的绝佳抓手,对推动‘具身智能’发展意义重大。”

本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只是起点,但这不仅是一场比赛,更是一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‘马拉松’。